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

舊邵氏片場的建築遺補




香港電影昔日有「東方荷里活」之譽,位於西貢清水灣的舊邵氏片場更是其標誌建築。片場於1961年正式開幕,七十至九十年代擴展,曾是全球最大私人影城,設商業區、製作區和居住區三部分,共有逾二十幢建築物。[]影城雖不對外開放,並已於2003年關閉,但至今仍有外地影迷慕名而來,足見其象徵價值。

縱使片場群體於20159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其中行政大樓及另外11幢與6幢建築,於20163月分別獲評為一、二、三級[],可是除法定古蹟與暫定古蹟外,歷史建築物皆有遭拆卸之虞。加上片場屬私人擁有,重建發展在香港又是常態,而且業主已於今年7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在土地發展綜合住宅、商業和住宿機構,所以很可能只有行政大樓(前稱邵氏大廈)獲完整保留[]

影城建築若得以全面保存,政府與業主再商議如何保育及轉化用途,固然是好。但是若果建築物無法悉數保留,業主在改劃發展的同時,多保育數幢歷史建築,也並非難事,因影城佔地甚廣[]。保育得宜,未必有損經濟利益,或許可令將來落成的建築群更有社會和文化價值、形象更鮮明。唯社會對舊邵氏片場的建築物所知不多,未能就保育作深入討論。因此,筆者希望以下就影城部分建築的考究,能使建築物的去與留,有更具體的討論基礎。

承接歐美現代建築思潮的本地建築
除了上世紀香港名建築師甘洺Eric Cumine的作品,片場內還有其他呈現時代風貌的現代建築,例如潘祖堯Ronald C. Y. Poon建築師設計的守衛室(Guard House)與邵氏別墅(Shaw Villa)。先生1942年日佔時期出生,68年從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畢業後,回港加入潘衍壽土木工程師事務所,成為當時該公司唯一的建築師。[]他把就學時敬佩的建築大師Le CorbusierLouis Kahn的設計風格,融會到自己早期的創作中,成為本地承接現代建築思潮的例子。[]

體現粗獷主義建築的守衛室
守衛室(或稱「警衛屋」)位於片場北部的居住區、員工宿舍的主要入口旁,1968年竣工,是整個宿舍項目的焦點,亦先生首件落成的設計作品。[]建築物採用脫模混凝土外牆(off form concrete finish),以及外露預製混凝土旋轉梯(precast exposed spiral staircase),以呼應粗獷主義建築(brutalist architecture)中不加修飾、表現功能美的部分主張;外牆的圖案則受Le Corbusier啟發。[]

兩層高的建築物雖名為守衛室,但在設計之初,地面層已預算為小賣店,樓上則用作理髮店。[]守衛室於20163月獲古蹟辦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舊邵氏片場守衛室 (Guard House of Former Shaw Brothers Studio)
舊邵氏片場守衛室 (Guard House of Former Shaw Brothers Studio)

影視大亨的多功能大宅
邵氏別墅(或稱「邵氏大屋」)1971年竣工,是片場東部唯一的住宅,俯視東面的阿公灣和牛尾海,猶如聳立在山邊的雄壯堡壘,20163月獲古蹟辦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十一]。邵逸夫爵士當時在港雖有數間大宅,卻非生活奢華之人,起居重實際,但電影行業的交際卻不時要招待貴賓,於是便在影城建造了邵氏別墅。[十二]別墅內的空間功能,可見邵爵士務實的性格,例如泳池可用作水底拍攝、坡道下的地庫一樓設電影院、地庫二樓是影視貯物室。[十三]

潘衍壽土木工程師事務所獲委任興建雄偉而又能彰顯邵氏兄弟公司尊貴宏大氣派的別墅,負責項目的潘祖堯建築師為摸索具體的細節,更伴隨邵爵士過日常生活,以了解其居住與娛樂需要。[十四]大屋集起居與娛樂於一體,面積8,366平方呎,附設2,848平方呎的戲院、2,728平方呎的影視貯物室,以及12,000平方呎的停車場、游泳池和花園,當時造價約1,560,000港元(連空氣調節,但不計專業費用)。[十五]

別墅以重功能、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建造,除呼應環球的建築潮流,亦配合業主的實際需要。大宅的佈局構思為「服務者及被服務者」(’the servant and the served’)——洗手間、廚房、屋宇設備房等「服務者」合成一組置於中部,牆身兼負結構之功能,使客廳和睡房等「被服務者」能享屋外美景。[十六]別墅架於山坡上,有不着地之感,於是建築師便在一樓的主人睡房與飯廳外建造草地平台。[十七]

舊邵氏片場邵氏別墅 (Shaw Villa of Former Shaw Brothers Studio)
舊邵氏片場邵氏別墅 (Shaw Villa of Former Shaw Brothers Studio)
舊邵氏片場邵氏別墅 (Shaw Villa of Former Shaw Brothers Studio)

運用預製組件展現功能美的工業建築
影城中部曾有兩座影視貯物及維修大樓(下簡稱大、小倉庫),由潘衍壽土木工程師事務所擔任建築師Frank Ng建築顧問,於1968年落成(與古物諮詢委員會的評估資料——1975年落成、建築師為Andrew Jean[十八]有異),尺寸較小的一座已消失,較大的一座就是後來的製片部。[十九]

潘衍壽先生是香港第一位在工廠及辦公樓設計採用預製組件、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工程師。[二十]而本首座運用預應力混凝土興建的多層無柱建築物,是位於灣仔司徒拔道1號的友邦大廈,於1969年落成,年份與大、小倉庫相約[二十一]由此可粗略推斷,現存的製片部可能是本地首批運用預製組件建造的工業建築。

大、小倉庫樓面面積合共37,511平方呎,大倉庫面積約為小倉庫的兩倍,兩者設計概念相同,因受地契條件限制,同樣只有三層高,每層高11呎。[二十二]造價廉宜和運作效率是這兩座倉庫的建造準則,當時運用預製組件作外牆覆面與通風管,比興建傳統的磚牆以及雙面批灰便宜;[二十三]而通風管又有利自然通風,令物品不受真菌所損,並可省卻機械通風的費用。[二十四]

倉庫不必有日照,兩座建築物本無玻璃窗,但業主於設計後期要求在地面加設辦公室,於是只有地面層安裝直排窗。[二十五]兩座倉庫於1967年11月動工,1968年3月竣工,耗資約850,000港圓,使用約600件近3呎乘9呎的混凝土預製組件、約1000條通風管——預製組件每日在地盤以十台鋼模生產,一天能製造10條通風管。[二十六]大、小倉庫以實用為本展現功能美,現存的大倉庫為製片部。製片部的地面層曾是導演、演員及其他工作人員出席電影製作會議的地方;內部曾於1970年代初裝修,部份空間改為演員訓練班的授課場地,設課室和舞蹈訓練室。[二十七]製片部於20163月獲古蹟辦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二十八]

舊邵氏片場製片部 (Production Department of Former Shaw Brothers Studio)
舊邵氏片場製片部 (Production Department of Former Shaw Brothers Studio)

建議片場各區留至少一幢建築
舊邵氏片場雖為私人物業,卻是舊日香港電影鼎盛的憑證。若果無法保留整個影城,也希望就影城的商業區、製作區與居住區,各保留至少一幢建築物,令後世可藉遊歷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築,認識因緣際會造就的「東方荷里活」歷史。

就以上考究,位於居住區的守衛室邵氏別墅、製作區的製片部,以及最為公眾知曉的商業區行政大樓,皆能代表其所屬區域的用途。守衛室、邵氏別墅與行政大樓,更處於影城的邊陲位置,就算改動業主現時的改劃方案,影響也較小。故此,筆者期望政府有關部門與業主,能積極商討保育以上建築。當然,如有其他考究找到更值得保留的建築物,保育建議會更為完善。


建議保育建築物位置圖 (Location Map of Architecture Proposed to Be Conserved in Former Shaw Brothers Studio)

何尚衡
二零一七年十月十八日




[] 古物諮詢委員會:《1,444幢歷史建築物的評估結果》,Serial No.: N221,古物諮詢委員會網頁:http://www.aab.gov.hk/b5/historicbuilding.php
[] 古物諮詢委員會:《1,444幢歷史建築物的評估結果》,古物諮詢委員會網頁:http://www.aab.gov.hk/b5/historicbuilding.php
[] 城市規劃委員會,規劃申請,申請編號A/SK-CWBN/422017828(最後修訂日期),文件連結︰http://www.info.gov.hk/tpb/tc/plan_application/A_SK-CWBN_42.html
[] 從出處三的申請文件(申請編號A/SK-CWBN/42)可見,影城面積約78,561平方米(約845,624平方呎)(包括政府土地約4,647平方米)。
[] 潘祖堯:〈回顧〉,《現實中的夢想:建築師潘祖堯的心路歷程:1968-1998》。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8頁。
[] 同上,第89頁。
[] 潘祖堯:〈邵氏製片廠警衛屋〉,《現實中的夢想:建築師潘祖堯的心路歷程:1968-1998》。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35頁。
[] 同出處五,第9頁。
[] 同出處七。。
[] 同出處二。
[十一] 同上。
[十二] A. G. Barnett (ed.), ‘Mansion for Hong Kong’s Movie Mogul’, Far East Builder, Hong Kong, Far East Trade Press Limited, May 1971, p. 9.
[十三] Ibid., p. 10.
[十四] Ibid., p. 10.
[十五] Ibid., pp. 10, 13.
[十六] 同出處五,第9頁。
[十七] A. G. Barnett (ed.), op. cit., p. 13.
[十八] 同出處一。
[十九] A. G. Barnett (ed.), ‘Precast Units Ventilate Scenery Blocks’, Far East Builder, Hong Kong, Far East Trade Press Limited, February 1969, p. 28.
[二十] 同出處五,第9頁。
[二十一] A. G. Barnett (ed.), ‘First Prestressed Offices in Hong Kong’, Far East Builder, Hong Kong, Far East Trade Press Limited, February 1969, p. 17.
[二十二] A. G. Barnett (ed.), ‘Precast Units Ventilate Scenery Blocks’, Far East Builder, Hong Kong, Far East Trade Press Limited, February 1969, pp. 28-29.
[二十三] Ibid., p. 28.
[二十四] Ibid., p. 31.
[二十五] Ibid., p. 28.
[二十六] Ibid., pp. 29, 31.
[二十七] 同出處二,Serial No.: N231
[二十八] 同出處二。